您当前的位置:长沙中南科技培训学校 > 考试资料 >

考试资料

2020年成人高考《语文(高起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作者:曾老师 来源:中南科技 点击:

2020年全国各类成人高考《语文(高起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二)

1(单选题)(语言知识与语言运用)
(本题4分)
A 侧隐 喧泄 趋之若骛
B 决窍 浩翰 相辅相承
C 禅联 涅磐 凭心而论
D 签署 装订 墨守成规
学生答案: A
标准答案: D
解析: A项,“侧隐”应为“恻隐”,“喧泄”应为“宣泄”,“趋之若骛”应为“趋之若鹜”;B项,“决窍”应为“诀窍”,“浩翰”应为“浩瀚”,“相辅相承”应为“相辅相成”;C项,“禅联”应为“蝉联”,“涅磐”应为“涅槃”,“凭心而论”应为“平心而论”。
得分: 4分
2(单选题)(语言知识与语言运用)填入下面文字中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本题4分)
A 如果 剔除 智慧
B 即使 删除 聪明
C 如果 删除 聪明
D 即使 剔除 智慧
学生答案:
标准答案: A
解析: “如果……就……”是一组关联词,第一空为“如果”;“删除”的对象主要是文辞中的字句,“剔除”是把不合适的去掉,本段文字的对象是“美”,第二空应为“剔除”;第三空对应“心机”,词性应该与其保持一致,即为名词,“聪明”为形容词,所以排除。
得分: 4分
3(单选题)(语言知识与语言运用)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本题4分)
A 我们应提倡全民阅读,因为阅读是每一个公民应该享受并受到保护的最基本的权利。
B “一带一路”倡议积极地推动了各国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和相互信任。
C 安六(安顺至六盘水)是首条贵州省精心设计的时速为250公里的城际铁路。
D 2019年4月30日,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
学生答案:
标准答案: C
解析: C项语序不当,“首条”应在“贵州省”后面。
得分: 4分
4(单选题)(语言知识与语言运用)填入下面文字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不少大人都对哲学退避三舍,小孩子就更没办法学
②而对世界充满好奇心、爱提问的儿童无时无刻不表现出一种“爱智慧”的天性
③因此,不少人初听到“儿童哲学”这个名词时,都觉得不可思议
④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和大多数对世界司空见惯、冷漠麻木的成人相比,儿童离哲学要近得多
⑤实际上,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就是对智慧的热爱与追求
(本题4分)
A ③①②⑤④
B ⑤②③①④
C ⑤②①③④
D ③①⑤②④
学生答案:
标准答案: D
解析: ⑤句中提出“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②句也提到了“爱智慧”,分析该句可知,②句是在解释儿童与哲学的关系。④句得出两者有何关系这一结论。所以,⑤②④三句应连在一起。据此可以排除A、B、C三项,答案选D。
得分: 4分
5(阅读理解)(说明文阅读)2012年3月26日,电影导演詹姆斯·卡梅隆乘坐“深海挑战者号”潜水器,经过2小时36分下潜,到达约11千米深的“挑战者海渊”。这让他成为第一个独自下潜到马里亚纳海沟底部的人。卡梅隆原本打算在海沟底部停留6小时,最后实际只停留了3小时。在此过程中,他发现了包括一种最大的单细胞生物在内的68个新物种,并带回了一些海沟底部的微生物样本。这些微生物外观为簇状细丝,以蚀变岩为食。在阳光无法抵达、压强是海平面1000多倍的深海,这些微生物是靠什么生存下来的呢?
在地幔的顶端,数块坚硬的低温板块缓慢滑动着。它们各自向其他板块下方滑动(被称为俯冲作用),偶尔互相冲撞,这个过程是地球不同于其他行星的特征。马里亚纳海沟就是太平洋板块俯冲进马里亚纳板块形成的。人类能通过地震和火山爆发感受到俯冲和撞击,但板块运动带来的远不止地震和火山喷发,科学家相信,板块运动也许就是地球的生命之根。
板块运动可能为孕育生命带来原料。太平洋板块在被拖进地幔的过程中温度逐渐上升,释放出岩石中的结合水,并将上层地幔中的橄榄岩转化成蛇纹岩。在这期间,甲烷等化合物也会通过温泉或海床裂缝缓慢释出。早期地球也经历过类似的过程,并且可能制造了生物新陈代谢所需的原材料。有了这些原材料,第一批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细胞开始不断涌现。卡梅隆带回的样本,就是这些原始细胞的后代。
板块运动也影响了生命出现的时间。2015年12月,澳大利亚科学家在全球各地海床提取了约300个岩芯样本,最古老的岩芯年代可追溯至7亿年前。他们测量了这些岩心中的常量元素磷,痕量元素铜、锌、硒、钴等生物所需的元素的含量。如果海水中这些营养元素的含量积累到一定水平,就可能促使浮游植物数量迅猛增长。研究人员认为在约5.5亿年前,海洋中这类元素的浓度出现过一次暴增。科学家认为,板块运动大大推动了这个进程。板块碰撞处形成高山。相比平原,雨水和风化更容易侵蚀、剥落山体岩石,岩石中的矿物成分逐渐溶入河流,流进大海。他们还发现,地球历史上几次大规模生物灭绝期,恰巧也是这些元素丰度下降的时期。如果地表生物所需要的矿物元素被地球吞噬,岩石风化侵蚀作用的速度又赶不上营养消失的速度,那么结果很可能就是地质历史上的几次营养贫乏期,也就是大灭绝时期。
板块构造带来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维持地球表面的长期热稳定。地球板块构造有助于将大气二氧化碳水平维持在适当范围。风化作用不仅给大海带来高山的养分,还有助于去除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水结合形成碳酸,碳酸可以溶解岩石,进一步加速风化。雨水将碳酸和从岩石中溶解出的钙质带进河道汇入海洋,再加上直接溶解入海水的二氧化碳,碳酸和钙结合,就形成石灰石,落在海床之上。一部分位于板块交界地带的石灰石会被俯冲作用吞噬。这个过程虽然很缓慢,但只要时间足够,二氧化碳就会渐渐被地幔吞噬。板块构造也影响了大气中的氧气比例。2016年的一份研究显示,板块构造可能开启了发生于25亿~20亿年前的“大氧化事件”,造就了地球历史上的一段高氧时期。这个过程分为两步:首先,27亿~25亿年前大陆形成让地壳主要成分从镁铁质岩转化成长英质岩,地表“捕捉氧气”的效率下降,大气中氧气比例逐渐提高;然后,随着地球表面的碳不断积累,岩石的变质作用和岩浆反应导致大气—海洋系统中的二氧化碳长期总量上升。获得大量二氧化碳的藻类制造出更多氧气,因为地表氧含量大大提高,生命逐渐走向多样化。(本题16分)
1(单选题)第一段中,卡梅隆发现的微生物是靠什么延续下来的( )
(本题4分)
A 海水中的浮游生物
B 板块运动产生的热能
C 板块运动释放的甲烷等化合物
D 海床中的痕量元素
学生答案:
标准答案: C
解析: 在板块运动期间,甲烷等化合物也会通过温泉或海床裂缝缓慢释出,并且可能制造了生物新陈代谢所需的原材料。有了这些原材料,第一批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细胞开始不断涌现。卡梅隆带回的样本,就是这些原始细胞的后代。
得分: 4分
2(单选题)
(本题4分)
A 板块运动能够推动海水营养元素的增加,促使浮游植物数量迅猛增长。
B 没有板块运动,海洋中的营养元素就不能迅速增长,地球会进入营养贫乏期。
C 雨水冲刷、风化等能够增加海洋营养元素。
D 生物的生长需要磷、铜、锌、硒、钴等元素。
学生答案:
标准答案: B
解析: 如果地表生物所需要的矿物元素被地球吞噬,岩石风化侵蚀作用的速度又赶不上营养消失的速度,那么结果很可能就是地质历史上的几次营养贫乏期,也就是大灭绝时期。
得分: 4分
3(单选题)
(本题4分)
A 板块运动能够减少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加氧气。
B 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可以和雨水结合,也能直接溶解于海水。
C 在大约27亿年以前,空气中的氧含量低主要是因为地壳的铁元素含量高。
D “大氧化事件”是板块运动使海洋释放了大量的氧气造成的。
学生答案:
标准答案: D
解析: “大氧化事件”分两步:首先,大陆形成让地壳主要成分从镁铁质岩转化成长英质岩,地表“捕捉氧气”的效率下降,大气中氧气比例逐渐提高;然后,随着地球表面的碳不断积累,岩石的变质作用和岩浆反应导致大气—海洋系统中的二氧化碳长期总量上升。
得分: 4分
4(单选题)下列短语,最适合做文章标题的一项是( )
(本题4分)
A 板块运动 生命之根
B 生命的出现和地球热稳定
C 神秘的海底世界
D 生命的大灭绝和多样化
学生答案:
标准答案: A
解析: 本文主要讲了板块运动对于生命的孕育与生长的重要影响,突出了其重要作用,故选A。
得分: 4分
6(阅读理解)(现代文阅读)盛夏。正午。阳光炽白,树影发黑。在原煤炭工业部大楼东侧的花园里,一位看上去五十来岁的中年男子正在花丛中锄草。他穿一件半袖汗衫,敞着怀,头上戴一顶已经发黄的草帽。他的裤腿向上挽着,一只高一只低。他没穿袜子,赤脚穿一双塑料凉鞋。
无风,天气很热,他锄一会儿,脑门儿上就出一层汗。好在他左肩上搭有一条毛巾,为避免汗水流进眼里模糊了视线,他不时地抽下毛巾擦一擦。擦完了汗,塌下腰接着锄草。
他的穿戴和干活儿的样子引起了我的注意,我看着怎么觉得有点儿熟悉呢?每个地方的人都有自己习惯性的穿戴,我老家的父兄们夏天在地里干活儿时不就是这样的穿戴嘛!他手中使用的锄板让我进一步认定,这位养花人就是从我的家乡来的。我走过全国许多地方,知道只有我们家乡的农人使用的锄板才这样宽,这样长,而且有着独特的式样。于是我上前跟他打招呼:“师傅,忙着呢?”大概由于机关工作人员平时很少跟他说话,见我跟他打招呼,他有些出乎意料似的,对我笑了笑。
我问:“看样子,您是河南人吧?”他说:“四哩四哩(是的是的)。您从哪儿看出来的?”我听他说话就乐了,说:“因为我老家也是河南的,只有咱们那地方的人才用这样的锄。”他把锄板看了看,停止了锄草,说:“那咱们是老乡。”我跟他交谈了一会儿,得知他所在的县和我的老家所在的县果然相距不远,都是在河南的南部;知道了他是临时受雇于煤炭工业部机关绿化队,在这里专事养花种草,每月的工资是六百多块钱;并知道了他使用的锄是特意从老家带来的。
宋师傅养花很上心,一到初冬,他就及时把花的残枝剪去,从郊区拉来一些发酵过的农家肥,厚厚地封在花根上。到春天再来看,宋师傅养的月季花,花蕾格外多,每一枝都有十来头;花朵格外大,每一朵都有一大捧;花色格外艳,照得人两眼放光。宋师傅除了养月季花,还养有一串红、大丽花、菊花、美人蕉、兰花等多种花草。宋师傅像农民伺候庄稼一样,把花草调养得很有光彩。
宋师傅跟我熟了,一看见我,就喊我老乡。我跟他开玩笑:“你不在家好好种庄稼,跑到这里养花种草干什么?”宋师傅笑得很开心,说:“城里人喜欢花嘛!”有一次,我指着他锄掉的野苋菜对他说:“这种菜挺好吃的。”他说他知道,问我:“你吃吗?”我说:“吃呀。”从此,宋师傅在花地里锄草时就锄下留情,留下了野苋菜。我呢,中午临下班时,便拐进花园里,掐一把野苋菜,回家下到面条锅里吃。有那么两三年,我夏天经常到宋师傅所负责的花地里掐野苋菜吃。
宋师傅住在煤炭部家属区一间盛放工具的小屋里,我曾到他住的小屋看过他。其时他的妻子也从老家来了,妻子还带来了他的小孙子。看到他们祖孙其乐融融的样子,我说他的小日子过得挺不错的。他承认日子过得不错,笑着说:“人不管走到哪里,有活儿干,有饭吃,有衣穿,就中了。”
这年冬天,下了一场雪,又下了一场雪,却不见宋师傅把花的残枝剪去,更不见宋师傅像往年那样早早地用农家肥把花根封起来。有的月季花不畏严寒,还在枝头顽强地开着。积累的白雪下面透出月季花的一点红,显得分外妖娆。一向勤劳的宋师傅到哪里去了呢?
我碰到绿化队的人一问,才知道宋师傅去世了,秋天就去世了,是突发心脏病夺去了他五十多岁的生命。我马上赶到宋师傅住过的小屋,见小屋的门上果然挂着一把铁锁。宋师傅去世这么长时间了,我怎么一点儿都不知道呢!我呀,我呀,难道也变成一个冷漠的人了吗?
我知道,这多年来,我有不少老乡来北京打工。全国各地来北京打工的农民更是数以百万计,他们在为北京的建设、发展和美化默默地做着贡献。他们有的在这里献出了青春和汗水,有的把生命永远留在了这座城市。宋师傅就是把生命留在这座城市的一位农民工。
后来煤炭工业部被取消了,那座“工”字形大楼经过重新装修后,大门口的牌子换成了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和国家煤矿安全生产监察局。大楼东侧的那个花园没有了,地面被硬化处理成水泥地之后,成了自行车棚和汽车通道。可我每次路过那里,都不由自主地往那里看一看。我老是产生幻觉,觉得那里仍是鲜花铺地,百花丛中仍活动着宋师傅忙碌的身影。
(选自2010年02期《北京观察》)(本题25分)
1(问答题)文章第一、二两段对宋师傅的描写有什么作用?(6分)
(本题6分)
学生答案:
标准答案: ①通过外貌描写和动作描写,细致入微地刻画了宋师傅这个人物形象,表现了宋师傅朴实勤劳、认真仔细的性格特征,令人印象深刻。②表现出作者的观察细致,为作者观察到锄头样式,进而认出老乡做铺垫。③宋师傅是一个典型形象,代表了数以百万计投身北京建设的底层劳动人民。
解析:
得分: 6分
2(问答题)作品结尾叙写“我”的幻觉,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7分)
(本题6分)
学生答案:
标准答案: ①“我”希望花园长在,与花园的消失相对比,突出了“我”对宋师傅的理解、怀念与感激。②与前文相呼应,虚实相映,丰富了作品内容。③以幻觉的形式呈现“我”的内心情感,增强了作品的抒情色彩,感染力强。
解析:
得分: 6分
3(问答题)文中两处画线句在情感表达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本题6分)
学生答案:
标准答案: “他姓宋,我叫他宋师傅”体现了“我”结识老乡的喜悦;“我不知道他的名字,只知道他姓宋”表现了“我”对宋师傅突然离世的悲伤,对不知其名感到遗憾与愧疚。
解析:
得分: 6分
4(问答题)作品叙述“我”和花工的故事,有人认为旨在表现像花工一样的劳动者的生活与心灵,有人则认为旨在表现像“我”一样的城里人的感受与态度,你更认同哪一种看法?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观点。(8分)
(本题7分)
学生答案:
标准答案:
示例一:我认同前一种观点。①宋师傅的故事是主体情节,作品中的“我”只是一个旁观者和记录者,只起到陪衬作用。②宋师傅身上所体现的人性美,具有诗性的光辉,从审美价值而言,更具有激励人心的力量。③宋师傅具有代表性,从社会影响来说,更能引起对广大农民工群体的关注和重视。
示例二:我认同后一种观点。①宋师傅是“我”观察生活、感知世界的对象,通过对宋师傅故事的讲述,文章表达了“我”对人物生活和心灵的认知,这是文章的主体内容。②在理解宋师傅的过程中,更重要的是“我”基于特殊身份产生的自我理解、反思、愧疚,这让情感更具冲击力。③“我”和宋师傅是客居他乡的老乡,宋师傅对我的关照细致动人,“我”对宋师傅的理解却流于表面,从社会价值上而言更具有警示意义。
解析:
得分: 7分
7(阅读理解)(文言文阅读)(本题16分)
1(问答题)将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本题8分)
学生答案:
标准答案: 那大道上熙熙攘攘的,不是车马人流吗?
解析:
得分: 8分
2(问答题)“楚人”都看到了哪些场景?他看到的场景和“其妻”“其仆”所见一样吗?为什么?(8分)
(本题4分)
学生答案:
标准答案: ①楚人看到邻居家屋顶上长了一棵大树,看到湘山中四通八达的街道。②不一样。“其妻”看到邻居屋顶没有大树,“其仆”只看到河流山峦,没有街道。③楚人所见都是他臆想出来的,与事实不符。
解析:
得分: 4分
3(问答题)这则小故事,阐发了什么道理?(4分)
(本题4分)
学生答案:
标准答案: 做人做事应从实际出发,只有及时反省得失,才能收获真才实学。
解析:
得分: 4分
8(阅读理解)(文言文阅读)(本题9分)
1(问答题)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4分)
(本题4分)
学生答案:
标准答案: 先从“江月”起笔,交代望月地点,点明触发愁情的起因。接着写愁的原因,久客他乡,至老未还。然后写月景,为笔墨转向另一空间的思妇做准备。最后设想思妇月夜所为,收束全篇,表达望月怀远之情。
解析:
得分: 4分
2(问答题)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5分)
(本题5分)
学生答案:
标准答案: ①想象月亮之下,有思妇与自己同一怀抱,表达了思乡念远之情。②“谁家”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使感情更加蕴藉、深沉。③借用苏蕙织锦的故事,暗示思妇和离人之间的情感。④“灭烛翠眉颦”,暗示望月怀远,扣合诗旨,感情深挚又含而不露。
解析:
得分: 5分
9(问答题)(作文)阅读下面文字,按照要求作文。(60分)
(1)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大学》
(2)有的人与自己的思想在一起时缺乏安慰,就会不断在外部世界里寻求某种娱乐。
——美国心理学家玛利亚·梅森
(3)独处,最能检验一个人灵魂的深度。
——周国平
社会交往是人的基本需求,但人很多时候,都要面对与自己相处的时光。你对如何与自己相处有着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根据材料,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版权信息

Copyright@2017-2023
网站备案: 湘ICP备2020019499号

  • 招考微信平台

  • 招考官方微博

  • 扫码咨询我们
  • 扫一扫
    参与每天互动